
黑白切是許多台灣人喜歡的小吃,將豬的各部位(內臟類居多)切一切作為小菜,也常與海帶、豆干等食材組合,搭配滷肉飯、米粉湯之類的主食,就是美味的一餐,無論單點或做成拼盤都很常見。而「黑白切」這個稱呼正是源於台語「oo-peh-tshiat」的發音,指隨意切一切的意思。
對初次見到黑白切菜單的人來說,可能會對裡面的肝連、軟管、脆腸、大腸頭…等名稱一頭霧水,甚至還會被部分稱呼誤導,以為是豬的其他部位。由於其中有許多約定俗成的食材稱呼,而不是平常用器官來理解的名稱,藉由以下對照,就能清楚的理解黑白切名稱代表的部位:
黑白切菜單名稱對應的豬部位:
黑白切菜單 | 對應的豬部位 |
---|---|
豬頭皮 | 頭皮 |
天梯 | 上顎軟骨 |
豬舌 | 舌 |
脆管 | 胸大動脈 |
軟管/紅管 | 食道 |
硬管/白管 | 氣管 |
粉腸 | 小腸的前半段、空腸 |
生腸/脆腸/花腸 | 輸卵管和部分子宮 |
大腸頭 | 直腸後端、肛門括約肌 |
豬肚 | 胃 |
小肚 | 膀胱 |
腰子/腰花 | 腎臟 |
腰尺 | 脾臟 |
豬心 | 心臟 |
粉肝/豬肝 | 肝臟 |
豬血 | 血液 |
肝連/肝𦟪/條仔肉 | 橫膈肌 |
豬舌 | 舌頭 |
嘴邊肉/菊花肉 | 臉頰肉 |
骨仔肉 | 頭部刮下的肉 |
老鼠肉 | 中里肌,為後大腿腱肉的一部分。 |
大腸圈 | 糯米腸,腸衣不一定使用豬大腸。 |
豬下水湯 | 各種豬雜煮的湯 |